南风归梦

纵有千金,难悦我心

水谷:

秦“六世”郡、县的前世今生

内史即为秦国京师,行政特区,不算入郡,历代先君所共有^_^

然后从秦惠文王开始,花式给子孙后代置办产业,只做了三年秦王的嬴子楚都设了两郡,我不得不说这六世的余烈真的不止是说说,六世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,上有所好,下必效之,理想这个东西绝对是可以传染的,在秦国不管为臣还是为将,不管是满足王之大欲,还是实现自己的个人抱负,王、将、相,三方步伐统一到惊人的地步。

不过即使这样依然能看得出,秦统一的步伐太快,到始皇帝时新纳入近三十个郡,这消化,吸收起来着实费力。这里面没有列出始皇新设的郡县,所以可以看作秦六世郡考。

秦不是没有分封的案例,但比起六国,秦分封郡县一般不超过一代,这一代功勋元老一死,封地立马收回的例子,真的是屡见不鲜。如穰侯,蜀侯公子恽,公子绾。

秦:内史

秦惠文君十年:上郡
秦惠文王二十四年(后十一年):巴郡
秦惠文王二十六年(后十三年):汉中郡
秦惠文王二十七年(后十四年):蜀郡

秦昭襄王二十一年:河东郡
秦昭襄王二十八年:陇西郡
秦昭襄王二十九年:南郡
秦昭襄王三十年:黔中郡(洞庭郡)
秦昭襄王三十五年:南阳郡
秦昭襄王三十五-六年:北地郡
秦昭襄王四十八年:上党郡
秦昭襄王??年:陶郡

秦庄襄王元年:三川郡
秦庄襄王四年:太原郡

资料来自谭其骧先生一九四七写的《秦郡新考》



(1)内史:《汉书·地理志》,本秦京师为内史,分天下作三十六郡。以上内史。内史体制与外郡迥异,不在郡数内。裴骃《史记集解》误入,陈芳绩始别出。
(2)上郡:《史记》《秦本纪》、《魏世家》,秦惠文君十年,魏尽入上郡于秦。
(3)巴郡:《华阳国志·巴志》,周慎王五年(秦惠文后九年),秦取巴,执王以归;赧王年(惠文王后十一年),置巴郡。
(4)汉中:《秦本纪》、《楚世家》,秦惠文王后十三年,攻楚汉中郡,取地六百里,置汉中郡。
(5)蜀郡:《秦本纪》、《张仪列传》、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,惠文王后九年,伐蜀,灭之,贬蜀王更号为侯,以陈壮相蜀;十一年,公子通封于蜀;十四年,陈壮反,杀蜀侯通;武王元年,复伐蜀,诛陈壮。《水经江水注》,成都,秦惠王二十七年(后十四年),遣张仪与司马错灭蜀,遂置蜀郡。盖谓陈壮反后,改国为郡也。惟据常璩《蜀志》,则壮诛后公子恽及绾又相继为蜀侯,其时盖国郡并置;至周赧王三十年(秦昭王二十二年)绾诛,始但置蜀守。
(6)河东:《秦本纪》,昭襄王二十一年,魏献安邑。《秦始皇本纪》,始皇即位时,秦地已北收上郡以东,有河东、太原、上党郡。
(7)陇西:《水经河水注》,狄道,汉陇西郡治,秦昭王二十八年置。
(8)北地:《匈奴列传》,秦昭王时起兵伐残义渠,于是秦有陇西、北地、上郡,筑长城以拒胡。按北地介陇西、上郡之间,为义渠戎故地,义渠既灭,秦始得筑长城西起陇西东讫上郡也。秦灭残义渠,据《范雎列传》事当在昭王三十五六年之际。
(9)南郡:《秦本纪》,昭襄王二十九年,攻楚,取郢为南郡。
(10)南阳:《秦本纪》,昭襄王三十五年,初置南阳郡。
(11)上党:《秦本纪》、《韩世家》、《赵世家》、《白起列传》,韩上党郡以秦昭襄王四十五年降赵(《秦本纪》作四十七年,《韩世家》作四十四年,并误;此据《赵世家》、《白起传》),四十八年入秦。
(12)三川:《秦本纪》、《蒙恬列传》,庄襄王元年,初置三川郡。
(13)太原:《秦本纪》,庄襄王四年,初置太原郡。
(14)东郡:《始皇本纪》、《魏世家》、《蒙恬列传》,始皇五年,拔魏二十城,初置东郡。王氏国维据《穰侯列传》,穰侯卒于陶,而因葬焉,秦复收陶为郡,因谓秦初并天下三十六郡中有陶郡。今按《始皇本纪》五年所拔魏二十城中南有雍丘,东有山阳;《曹相国世家》、《绛侯世家》、《樊哙列传》、《汉书·高帝纪》并云二世三年攻破东郡尉于成武;陶地介在濮阳(东郡治)、雍丘、山阳、成武之间,是知东郡既置,陶必遂即并入,三十六郡中已有东郡,不得别有陶郡也。

以上三十二郡中的十三郡,名见《汉志》。

(34)黔中:《秦本纪》、《楚世家》,秦昭襄王三十年,拔楚巫、黔中郡以为黔中郡。《汉志》缺,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补出,裴解列为三十六郡之一,清儒除钱氏大昕、钱氏坫、王氏鸣盛外皆因之。

以上四郡中的一郡,补《汉志》之缺,连上合得三十六郡。《秦本纪》,秦王政立二十六年,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;《始皇本纪》,二十六年,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,即此是也。

县考
1、内史,这是由国都附近的县组成的一个行政区,辖地约为今关中平原和商洛地区。治所设在咸阳。《史记》记载内史辖42县,其中胡县在今河南省灵宝县境内。
  (1)咸阳县:秦孝公十二年(前351)筑城,因在九嵕山之南,渭水之北,山水皆阳,故称咸阳。次年,将国都自栎阳(故址在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乡附近)迁到城内。境内有安陵城、轵道亭、白亭、兰池和渭桥。辖区约为今咸阳市渭城、秦都2区及西安市莲湖、碑林、新城、未央4区地。
(2)杜县:秦武公十一年(前687)设立。此地西周时曾为杜伯国,故名杜县。辖区约为今西安市雁塔区、长安县、柞水县西部及宁陕县东北部。
  (3)芷阳县:一作苣阳。春秋时,秦穆公在这里修筑霸宫,昭襄王改名芷阳宫,秦始皇在宫所设县,以芷阳宫得名。境内有灞水、秦东陵。昭襄王、唐太后、宣太后、悼太子、孝文王、孝文王后、庄襄王及帝太后均葬于此。辖区约为临潼县西部(骊山镇以西地区)及西安市灞桥区。
  (4)丽邑县:秦始皇十六年(前231)设立,因县境春秋时居住的骊戎得名。境内有骊山、鸿门坂、温泉、戏亭、步高宫和步寿宫。辖区约为今临潼县渭河以南地区(不含骊山镇以西地区)。
  (5)蓝田县:秦献公六年(前379)设立,县境南山产美玉,次等美玉称“蓝”,故名蓝田。境内有虎侯祠、狗枷堡和峣关。辖区约为今蓝田县地及柞水县东部。
  (6)郑县:秦武公十一年(前687)设立。这块地方西周末期是宣王之弟郑桓公的封地,筑有郑邑,故名郑县。辖区约为今华县西南部及渭南市渭河以南地区。
  (7)武城县:春秋时为晋邑,战国时归秦,秦设县。辖区约为今华县东北部及华阴县西部。
  (8)宁秦县:战国时魏国的阴晋邑,魏惠王后元二年(前332)秦魏交战,魏国被迫将阴晋献纳于秦,秦改设宁秦县。县名取“宁靖秦疆”之义。境内有华山、渭水。辖区约为今华阴县东部及潼关县地。
  (9)临晋县:战国初期为大荔戎国,秦厉共公十六年(前461)进攻大荔,夺取王城,于其地修筑高垒,以临三晋,故名临晋。境内有王城、洛阴、辅氏等城。辖区约为今大荔县北部。
  (10)怀德县:一作寰德,秦设置。辖区约为今大荔县南部。
  (11)徵县:秦秋时晋国的北徵邑,秦康公四年(前617)攻占,后改设为县。境内有新城、杜平、元里等城。辖区约为今澄城县地。
  (12)郃阳县:西周时有莘国,战国时属魏,魏文侯十七年(前408)筑合阳城,因在合水之阳得名;归秦后改设郃阳县(古合、郃二字通用)。境内有合水、刳首水。辖区约为今合阳县地。
  (13)夏阳县:西周时有韩、梁2国,春秋时晋筑少粱邑,战国时属魏。魏惠王后元七年(前328)被迫献纳于秦,次年秦国改设为夏阳县。境内有姑籍城。辖区约为今韩城市地及黄龙县东南部。
  (14)白水县:秦孝公十二年(前351)设立,因白水河得名。辖区约为今白水县南部。
  (15)衙县:秋时彭衙邑,秦公子针封于衙即此,战国时设县。辖区约为今白水县北部。
  (16)重泉县:秦简公六年(前409)“堑洛城重泉”即此,其后设立重泉县。境内有穆公砦、白起砦。辖区约为今蒲城县地。
  (17)下邽县:秦武公伐邽戎,迁其部族居住于此,设县管理,因陇西邽戎旧地有上邽县(故址在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),所以此称下邽。辖区约为今渭南市渭水以北地区。
  (18)栎阳县:春秋时晋栎邑,,晋悼公十一年(前562)被秦夺取。秦献公二年(前383)筑栎阳城,遂后把国都从雍城(故址在今凤翔县南)迁到这里,十一年(前374)设立栎阳县。孝公十二年(前351)迁都咸阳。境内有畦畤。辖区约为今西安市阎良区及临潼县渭河以北地区。
  (19)高陵县:秦孝公时设立,县南有奉政原,原高四五丈。原高曰陵,故名高陵。秦昭王封其弟高陵君,即此。辖区约为今高陵县地(不含马家湾、崇皇、姬家等乡)。
  (20)弋阳县:秦置。辖区约为今高陵县西南部(马家湾、崇皇、姬家等乡)、泾阳县东南部(崇文、高庄等乡)及咸阳市渭城区正阳乡。
  (21)频阳县:秦厉共公二十一年(前456)设立,因在频山之阳得名。境内有频山、频阳宫。辖区约为今富平县地、耀县大部、铜川市城区及郊区东半部。
  (22)泾阳县:战国时期秦设立,因在泾水之阳得名。昭王同母弟公子悝封泾阳君,即此。境内有长平坂、甘泉山、望夷宫、麻遂和郑国渠。辖区约为今泾阳、三原2县地。
  (23)云阳县:战国时期秦设立,辖区约为今淳化县地。
  (24)鄠县:夏商时有扈氏居此,春秋时为秦国的扈邑,孝公改设鄠县(古时扈、鄠二字相通)。境内有钟官城、阳宫。辖区约为今户县地及周至县东部。
  (25)废邱县:西周时,其地居住着犬戎部族,称为犬邱。春秋时秦庄公伐犬戎取其地,因久废于戎,故称废邱,后设县。辖区约为今兴平县地。
  (26)谷口县:战国时秦设立,因县城位于泾水出山之口,故名谷口县。辖区约为今礼泉县地。
  (27)好畤县:战国时秦设立,因祭祀神灵的好畤得名。境内有梁山,秦始皇修有梁山宫。辖区约为今乾县地及永寿县南部。
  (28)美阳县:秦孝公时设立,因在美水之阳得名。境内有高泉宫,宣太后修建。辖区约为今扶风、岐山2县北部。
  (29)斄县:秦孝公时设立,相传有邰氏之女姜嫄生子后稷,受封于邰,故名斄县(古时邰、斄二字通用)。辖区约为今咸阳市杨陵区、武功县及扶风县东南部。
  (30)郿县:战国时秦设立,取名于《诗·大雅》“申伯信迈,王饯于郿”。境内有白起城。辖区约有今眉县渭河以北地区、扶风县西南部及岐山县渭河以北地区的东南部。
  (31)武功县:秦孝公时设立,县南有武功山、武功水(今名斜水),县因山水得名。辖区约为今眉县和岐山县渭河以南地区及周至县西部、太白县东部。
  (32)平阳县:秦宁公二年(前714)迁都于此,历宁公、出公、武公三代,到德公元年(前677)又迁都雍城。战国时设立平阳县。境内有封宫。辖区约为今宝鸡县千河、清水河以东地区。
  (33)雍县:秦德公元年(前677)迁都于此。四面积高,阳所不及,阴气壅阏,故名雍城。献公二年(前383)迁都栎阳后改设雍县。境内有橐泉宫、祈年宫、棫阳宫、石鼓原和野人坞。辖区约为今凤翔县地(不含虢王、彪角2乡)。
  (34)虢县:西周时,虢仲受封于此,世称西虢。秦武公十一年(前687)灭掉西虢设立虢县。境内有虢宫,宣太后修建。辖区约为今凤翔县虢王、彪角2乡及岐山县渭河以北地区的西南部。
  (35)陈仓县:战国晚期秦设立,因县南的陈仓山得名。境内有羽阳宫、陈宝祠。辖区约为今宝鸡市金台、渭滨2区,宝鸡县千河清水河以西地区,太白县西北部及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东部。
  (36)汧县:战国晚期秦设立,因汧水得名。辖区约为今陇县、千阳2县地及甘肃省华亭县地。
  (37)杜阳县:战国晚期秦设立,因县城在杜水之阳得名。辖区约为今麟游县地。
  (38)漆县:战国晚期秦设立,因漆水得名。辖区约为今彬县地及永寿县北部。
  (39)栒邑县:战国晚期秦设立,辖区约为今旬邑县西部。
  (40)鄜县:本麃邑,战国晚期改设县(古时、麃二字通用),后讹作鄜县。辖区约为今洛川县地,黄陵、宜君2县东部及黄龙县西部。
  (41)商县:春秋时楚邑,战国时归秦,孝公封卫鞅于商,号商君。境内有武关和丹水。辖区约为今丹凤、商南、山阳、洛南4县地及商州市。
  2、上郡,春秋时白翟部族居此,战国初属魏,魏设上郡,领15县。魏惠王后元五年(前330)秦魏雕阴之战,魏国失败,将河西部分县献纳于秦。第三年,又把上郡15县全部献纳秦国。秦仍设上郡,治所设在肤施,辖地约为今陕西省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、伊金霍洛和乌审旗地。所领县数不详,今仅知9县,其中广衍县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境内,洛都县治地无考。
  (1)肤施县:战国初属魏,秦惠文君十年(前328)魏国献纳于秦,秦设肤施县。辖区约为今榆林市、米脂县地及横山县北部。
  (2)阳周县:春秋时白翟部族居住,战国初属魏,雕阴之战后魏国献给于秦,秦设阳周县。境内有桥山、黄帝冢。辖区约为今横山县南部及子长、子洲、绥德、清涧、吴堡等县地。
  (3)高奴县:春秋时白翟部族居住,战国初属魏,雕阴之战后魏国献纳于秦,秦设高奴县。辖区约为今延安市(不含东南部)及延长、延川、安塞、志丹等县地。
  (4)雕阴县:春秋时白翟部族居住,战国初属魏,筑有雕阴邑。雕阴之战(前330)后魏国献纳于秦,秦设雕阴县,因处雕山之北得名。辖区约为今富县、甘泉2县地。
  (5)定阳县:春秋时白翟部族居住,战国时属魏,雕阴之战后魏国献纳于秦,秦设定阳县,因处定水之阳得名。辖区约为今宜川县地、延安市东南部及黄龙县东北部。
  (6)漆垣县:战国晚期秦设立。辖区约为今铜川市郊区西北部、耀县北部、旬邑县东北部及黄陵、宜君2县西部。
  (7)北河县:秦惠文王时设立,其地当在无定河上游。
  3、汉中郡,战国初期,其地分属楚、秦、蜀三国,南郑一带是其交界。秦惠文王后元九年(前316)伐蜀,灭其国,得其地。楚国为了防御秦国,于是在西城设立汉中郡。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(前312)又遣魏章率兵进攻楚国,于丹阳(今河南省丹水之北)大败楚军,俘虏楚将屈丐等70余人,夺得汉中之地,重建汉中郡,治所设在南郑,辖区约为今陕西省秦岭以南地区及湖北省郧阳地区大部。领县数不详,今仅知9县,其中上庸、武陵2县在今湖北省境内。
  (1)南郑县:战国初属秦,厉共公二十六年(前451)曾派左庶长在此筑城,躁公二年(前441)南郑反叛,其地遂入蜀国。惠公十三年(前387)秦伐蜀,夺回南郑,后又被楚国攻占。秦楚丹阳之战(前312)后复归于秦,秦设南郑县。相传西周末,郑桓公被犬戎杀害,部分部族南奔于此,故名南郑。辖区约为今汉中市东部和南郑县东部。
  (2)褒县:西周褒国,战国初归蜀。秦惠文王后元九年(前316)灭蜀后归秦,秦设褒县。境内有箕山、褒谷和石门。辖区约为今汉中市西部、南郑县西部、留坝县南部及勉县土关铺以东地区。
  (3)故道县:秦设立,因境内的周道(周代通往巴蜀的道路)得名。境内有怒特祠,秦文公时立。辖区约为今凤县地、留坝县北部及太白县西部。
  (4)成固县:春秋战国时期属楚,丹阳之战以后归秦,秦设成固县。县名取“始城而冀其巩固”之义。辖区约为今城固、西乡、镇巴、洋县和佛坪5县地。
  (5)西城县:春秋战国时期属楚,丹阳之战以后归秦,秦设西城县。辖区约为今安康市,岚皋、平利、镇坪、紫阳、石泉、汉阴等县地及宁陕县南部。
  (6)旬阳县:春秋战国时期属楚,丹阳之战以后归秦,秦设旬阳县。县因在旬水之阳得名。辖区约为今旬阳、镇安2县地。
  (7)锡县:春秋时麋国地,称为锡穴。战国时属楚,丹阳之战后归秦,秦设锡县,辖区约为今陕西省白河县地及湖北省郧县、郧西县和十堰市。
  4、蜀郡,治所设在成都(今四川省成都市),辖地约为今四川省成都、绵阳、德阳、广元、乐山、自贡6市辖区全部,内江、宜宾2市辖区西部,阿坝州东部及雅安地区等。设有成都、郸、繁、临邛、严道、蒲阳、武阳、湔氐、葭明等县。其中葭明县辖地涉及今陕西省。
  (1)葭明县:春秋战国时其地归蜀国,蜀王封其弟葭明为苴侯,居此。秦惠文王后元九年(前316)灭苴,其地归秦,秦设葭明县。辖区约为今四川省广元市市中区、剑阁县,陕西省略阳、宁强2县地及勉县土关铺以西地区。
  5、北地郡,春秋战国时义渠之戎居此,秦昭襄王三十七年(前270)灭掉义渠,设立北地郡,治所设在义渠县(故址在今甘肃省宁县西北),辖地约有今甘肃省庆阳地区、平凉地区东部和白银市辖区东部,宁夏回族自治区,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后旗以及陕北地区的西北部。设有义渠、乌氏、朝那、泥阳、除道、昫衍、郁郅、阴密、富平、马岭、鹑觚等县。辖地涉及今陕西省者3县。
  (1)马岭县:秦代设立,辖区约为今甘肃省环县、华池县及陕西省吴旗县地。
  (2)昫衍县:战国晚期秦设立,辖区约为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及陕西省定边县地。
  (3)鹑觚县:秦代设立,相传大将军蒙恬修筑长城至此,设坛祭奠,有鹑鸟飞落觚爵之上,以为灵异,故取名鹑觚县。辖区约为今甘肃省灵台县东部、泾川县地及陕西省长武县地。

评论

热度(43)
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图片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